位置: 首页 > 资讯 > > 正文

国家金融监管局大同分局:助力大同融入京津冀 打造“桥头堡”

2023-07-27 18:38:58 来源:央广网

为支持山西大同成为山西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大同监管分局以“三个紧盯”为抓手,聚焦省委赋予大同的重大使命,强化监管引领,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持续为大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活水。截至6月末,大同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2544.69亿元,较年初增加277.66亿元,增长12.25%;大同保险业原保费收入53.7亿元,同比增长10.75%,提供风险保障3.5万亿元。

紧盯市场需求,深入开展实地调研。开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大走访大调研”活动,重点了解银行保险机构支持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难点、堵点,摸清企业融资需求,纾解银行保险机构在服务小微、民营企业过程中的困难问题。通过走访摸排,整理、汇编出涵盖辖内43家银行保险机构、240款金融产品的金融服务手册,指导金融机构与25家企业成功对接。


(资料图片)

紧盯政策落实,不断完善制度机制。先后向辖区银行保险机构印发《进一步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服务实体经济工作专项督导方案》等文件,要求各机构以“安排部署、政策落实、调研督导、持续跟踪、总结报告”五个阶段有序推进各项惠企利民金融政策落地落细。通过召开座谈会、入企进村、查阅资料等方式,开展专项督导,对各银行保险机构支持实体经济情况进行全面“体检”。

紧盯服务对接,持续优化金融环境。配合省局和大同市政府成功举办“大同市政银保企金融服务大会暨省级金融机构走进大同大调研活动”。期间,推动18家省级银行机构与大同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家市级金融机构与企业现场签约271.35亿元。联合大同市金融办建立政金企常态化对接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已围绕“招商引资”“碳中和”“民营经济”等主题举办政金企集中对接活动31场,促进银行机构与55家企业达成授信意向,授信金额达50.43亿元。联合大同市发改委、大同市金融办推动全省首家地市级中小微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全省首家民营企业服务中心落地。平台承担起融资服务、辅导服务、孵化服务、综合服务四大功能,并逐渐成为大同市政金企对接的集散地、政务服务的指挥部。

通过三个“紧盯”有效发力,大同银行业保险业持续加大对重点领域、重大项目、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大同经济转型发展、绿色发展、高效发展,呈现出“四个提升”的良好局面。

聚焦转型发展,重点领域金融供给得到提升。按照大同市“传统产业内涵集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的发展方向,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支持力度;通过开辟绿色服务通道、配备专项信贷规模等措施,满足煤电稳价保供合理融资需求。截至6月末,大同银行业支持转型综改项目贷款余额563.98亿元,较年初增长31.12%;支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余额25.98亿元,较年初增长68.26%;煤、电行业贷款余额达到1220.14亿元,较年初增长17.57%。

优化信贷结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得到提升。按季通报各银行机构“首贷户”、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的投放情况,推动信贷结构优化。严格落实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做到“应延尽延”。截至6月末,大同辖内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58.15亿元,较年初增长18.56%。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92.98亿元,较年初增长22.61%,有贷款余额的户数22178户,较年初增加4982户,完成“两增”考核目标。为1067户企业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涉及贷款金额47.29亿元。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得到提升。围绕大同市“特”“优”农业产业发展目标,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对接大同市农产品十大产业集群、饲草产业、农业龙头企业等。截至6月末,大同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682.23亿元,较年初增加70.96亿元,增长11.61%;支持基地及产业园区12个、农业龙头企业48个,带动辐射近4万户农户增产创收。推动保险机构积极开展小杂粮、黄花、黄芪、红芸豆等地方特色险种。其中,黄花保险的承保面积由2019年的8.51万亩增至24.4万亩;黄芪的承保面积由2019年的1.3万亩增至30.04万亩。加大“一县一品”扶持,推动全省首个鲜食杏果保险落地,为9200多亩杏树承保。推动全省首单生鲜乳产业链期货价格保险落地。目前,该保险项目已在阳高县、天镇县、广灵县、云州区、云冈区五个奶牛发展重点区县全面铺开,提供风险保障1.56亿元。

创新工作举措,新市民金融服务得到提升。针对辖区新市民的特点及金融需求,组织开展新市民金融服务“一二三四”系列活动。即举办一场专项推进会,打造线上线下两个宣传阵地,深入社区、园区、校区开展“三进”活动,围绕新市民金融工作开展四个调研课题。为提升活动效果,牵头制作了《“大同版”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宣传折页》、《新市民金融产品服务手册》。通过走进大同大学、走进万达商场等新市民集中场所开展宣讲,打通了新市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至6月末,大同银行业支持新市民贷款余额35.85亿元,较年初增加5.3亿元,增长17.35%,辖内保险公司围绕新市民创业、子女教育、健康医疗等方面推出产品83款,参保人次达2.99万人,累计赔付支出169.44万元。

下一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大同监管分局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辖区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化险和提质增效,确保以良好的金融环境全力助推大同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

一是重点支持产业转型。引导银行保险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在确保支持煤电传统优势产业、做好能源稳产保供金融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支持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支持大数据、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是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加强小微企业首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支持,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专精特新”发展的金融支持。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质效,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领域加大中长期信贷支持,加大新市民金融支持,推动农险“扩面增品提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支持脱贫地区县域产业发展,确保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应贷尽贷”。

三是加强民生服务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改善服务设施,优化网点布局,提升金融服务便利化、适老化水平。围绕养老、家政、托幼等社区家庭服务业,教育助学、公共卫生、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等领域,加大金融支持。丰富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开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关键词:

上一篇:(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探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创新生态链 助推LED产业快速发展
下一篇:最后一页